相框制作镶裱行业
- 陈翊雯
- Mar 18, 2014
- 2 min read

照片,谁不知道?相框,还记得吗?这个我们可能都非常熟悉却又很久没用的生活用品,在制作和镶裱技术上持续进步,可惜进步赶不上速度,它几乎随着照片收存步入电子化而渐渐被淡忘,这门手艺也因此逐渐没落成夕阳行业。
我们是否一直认为只是用以衬托照片的相框出现和供应是理所当然,而鲜少甚至不曾想过在背后默默制作相框和镶裱照片的师傅呢?



位于戏院街的镜华贸易玻璃镜架兄弟班老板——陆启发(64岁)与陆启雄(译音,57岁)说,以前每个步骤都是人手完成,只需一个普通的相框﹑一块玻璃加上照片钉好即可,镶裱工夫十分简单。
现在相关行业已趋向使用机器,同时机械的发达促使很多设计特别的相框款式得以推出,如此显然事半功倍。此外,他们现在通常会加入造型别致的衬纸来增添整体的美感。
他说,以前制作和镶裱相框价格廉宜,生意却较为平淡,反观现在(茨厂街)人潮增多帮助生意额得以提高。然而,如此大好时机却因制作成本逐年提高令到一些顾客望之却步。
“只能说生意时好时坏,同行都各有各做,顾客主要以手工品质来做选择。”
如今,大家大都习惯将照片存放在电脑或智能手机拍照自动存档和上传至网上的功能,都显示出照片收藏习惯已迈入电子时代,故很多人已不再考虑使用相框。陆启雄坦言,这无疑是对此行业的一大冲击。
位于双溪威新村的艺华玻璃铝业工程老板娘刘秋凤(55岁)也透露,这个改变影响她与丈夫张国强(57岁)一起经营的相框制作镶裱生意由旺转淡,愈加难做。
需做兼职维持收入
刘秋凤说,相框生意已慢慢不吃香,单靠这门手艺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丈夫张国强必须接外面的装修工程才能维持店里的收入。
陆氏兄弟虽未做兼职,但只要是能镶裱的东西,他们都会接来做。
“我们全副心力都放在这里,要找吃(为活计)就只能做这个,不过也只是勉强维持而已。”
陆启雄与刘秋凤皆说这门手艺无需拜师,在这行所累积的经验都是从边做边学中获取而来。


前路渺茫不抱希望
他们均深觉这个行业前路越加艰难,同行也因此逐渐减少。即使连陆氏兄弟这间两代相传的老铺也无法幸免,即将于3月末正式步入历史,足见这行业的悲惨衰落。
两兄弟异口同声说:“店租起价,负担不起,孩子又没兴趣,只好结束这70多年的招牌。”
张国强与刘秋凤则衷心希望可以在这个行业做到老为止。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陆氏兄弟之外国顾客威水趣史 新旧拉锯之重感觉还是重潮流 陆氏兄弟之两代店铺终将结束
Comments